top of page
截圖 2022-12-29 下午8.52.58.png

台日 慢~快地震 研討會

日期: 2023/3/13-3/17
地點: 國立成功大學 光復校區 國際會議廳

自2012年以來皆在日本本地召開的國際會議,今年將與台灣地震科學中心合辦,首次將會議地點選在國外~寶島台灣!
將於台南成功大學舉辦的本次研討會,有三項科學議題、一項雙邊合作的綜合討論時間。日方的與會者皆為國際知名的科學家,而六位邀請演講者更是台日雙方在該議題的代表性人物。歡迎對此議題感興趣的老師學生們踴躍參加!

主辦:
1. Office and LOC of "Science of Slow-to-Fast Earthquakes" project in Japan
2. 
台灣地震科學中心
承辦:國立成功大學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國立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系​、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 
協辦:國科會地球科學推動中心、中華民國測地學會

聯絡電話 02-7749-6385 聯絡email 李秀芳小姐陳卉瑄老師
 

歷史沿革

一般地震(快地震),花數十秒至數百秒釋放能量,對應著斷層面上數公分至數十公尺的錯動,為脆性破裂的結果;而慢地震,則需要花數小時甚至數週的時間釋放能量,它的錯動位移有限、破裂時間長,僅有非常弱的地震波輻射。在聚合性板塊邊界,向下隱沒的海洋板塊,從較淺處的脆性變形區(可孕震)到最深的塑性變形區(無震潛移),慢地震的位置,恰恰在中間的過渡區,緊鄰著上方的震源區。過去十年內,不同隱沒帶的研究分別指出,慢地震可能加速了大地震的發生時間,逐漸被視作是地震前兆的其中一項特徵。過去研究指出,慢地震的發生並非偶然,孕育它特定的物理環境。最常見的就是隱沒帶的高溫、富含水、和高孔隙壓的環境,在這裡達到岩石破裂的應力門檻很低,是醞釀慢地震的絕佳環境。慢地震的觀測、模擬與實驗,除了成為理解地殼更深處變形行為的絕佳利器外,慢、快地震間的關係之釐清,更是隱沒帶逆衝型巨大地震之孕震潛能分析中不可活缺的一環。2002年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Obara首度發現了慢地震的地震學特徵後,即開啟了全世界的慢地震觀測新頁,而以高密度陸上與海底地震網著稱的日本,亦為該領域的領航者。東京大學在2012年開始,即召開每年一次的慢-快地震研討會,舉辦地點如下方所列。

2021, online

2020, online
2019, Sakura Hall, Tohoku University, Sendai, Miyagi, Japan
2018, ACROS Fukuoka, Japan
2017, Hotel Mystays Matsuyama, Ehime, Japan
2016, Earthquake Research Institut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Tokyo, Japan
2015, Graduate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Nagoya University, Nagoya, Japan
2014, Uji campus, Kyoto University, Uji, Kyoto, Japan
2013, ERI, University of Tokyo, Tokyo, Japan
2012, ERI, University of Tokyo, Tokyo, Japan

2016年起,由跨研究機構組成的整合計畫Science of Slow-to-Fast Earthquakes獲得多年期的補助,這個由多所大學研究員組成的大團隊,行政推展事務由東京大學的Satoshi Ide負責,依不同的科學目標共分成六大研究團隊,簡列如下:

A1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in slow-to-fast phenomena): 由JAMSTEC的Yohei Hamada為主要PI,六位co-PI;

A2 (Anatomy of slow-to-fast seismogenic zones): 由東京大學的Asuka Yamaguchi為主要PI,七位co-PI;

A3 (slow-to-fast earthquake through comparison across global subduction zones):由京都大學的Yoshihiro Ito為主要PI,七位co-PI;

B1 (Development of multi-scale observation techniques for monitoring slow-to-fast earthquake): 由東京大學Yoshiyuki Tanaka為主要PI,九位co-PI;

B2 (Data-driven discovery and monitoring of slow-to-fast earthquake): 由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Aitaro Kato為主要PI,九位co-PI;

B3 (Spatio-temporal multiscale modeling and forecast of slow-to-fast earthquake): 由NIED的Takanori Matsuzawa為主要PI,六位co-PI。

會議四大主題

主題一. 琉球隱沒帶發震特性的理解
Ryukyu subduction zone: What hav
e we learned and what to do in the future?

 

對琉球隱沒帶的地震學特徵、孕震構造特特性、和深、淺部地殼變形行為等,由於測站的擺設不同,日本的地球物理觀測集中在琉球海溝中和東段(與太平洋海板塊銜接處),而台灣的地球物理觀測則集中在靠近台灣的琉球海溝西段,為了拼湊出完整琉球海溝孕震特性與地體構造之精準描繪,雙方的合作有其需要。

邀請講者與題目:

*Ya-Ju Hsu (IES) : Crustal Deformation in the Southern Ryukyu Margin Revealed by Seafloor Geodetic and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s

*Makoto Otsubo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yukyu subduction zone: Earthquake diversity and Tectonic background

 

主題二. 不同構造環境下的潛移斷層特性
The nature of creeping behavior in diverse tectonic setting?

隱沒帶的潛移特性,受到隱沒邊界的熱條件影響甚巨,日本絕大多數的無震滑移研究,皆與隱沒行為有關。而台灣的潛移斷層,則完全在不同的構造環境下發育,例如在隱沒-碰撞邊界發育的池上斷層、受泥灌入體影響的龍船斷層、和中央山脈南段下方孕育著活躍慢地震的未知發震構造等。在不同的構造環境下,潛移斷層特性與機制可由觀測、理論計算和岩石力學實驗進行深入的討論和比較,這亦為本會議集中一項重要議題。
 

邀請講者與題目:

*Li-Wei Kuo (NCU): Geological records from seismic and aseismic faults in Taiwan and their implications

*Yohei Hamada (Japan Agency for Marine-Ear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versity of slip behavior and fluid distribution at the shallow portion of subduction plate boundaries

 

主題三. 新興地球物理技術
Emerging technologies and breakthrough innovations in Earthquake Science

近年來大數據分析所利用的機器學習演算法,在偵測快、慢地震有蓬勃的進展,而台、日雙方在眾多研究學者頭想下,亦有著不同科學目標,有充分交流討論的需要。另,去年在米崙斷層的鑽井計畫啟動後,在光纖地震觀測技術的引進與發展,亦有可供台日雙方深入討論與合作的空間,藉由前進鑽井場址的野外安排,期能加速新興地球物理技術的推廣與年輕研究學者的投入。
 

邀請講者與題目:

*Kuo-Fong Ma (IES): What do/can we learn from downhole crossing fault optical fiber: Taiwan Milun fault Drilling and All-inclusive Sensing (MiDAS)

*Keisuke Yano (The Institute of Statistical Mathematics): Recent advances of data science techniques in seismology


主題四. 未來合作機會 
Opportunity for future collaboration: call for Japan-Taiwan collaborative projects
有意尋找日方合作對象,請將您的主題提出,在該時段報告分享。 

日程表

​兩天議程,三天野外(您可選擇三種方案)

2023

3/13

09:00-10:45 主題一 口頭報告
11:00-12:30 主題二 口頭報告

13:15-14:00 1-min Flash Talk for poster
14:00-16:05 主題二 口頭報告

16:05-16:20 Group Photo

16:30-18:00 主題一、二 海報  

18:30 歡迎晚宴: 濃園滿漢餐廳

2023

3/14

2023

3/15

2023

3/16

2023

3/17

08:50-11:30 主題三 口頭報告
11:30-12:30 主題三 海報

13:20-14:00 Introduction to the Taiwan Geophysical and Seismological Databases 
14:00-17:00 主題四 報告與綜合討論

14:00-15:30 校園導覽  集合地點: 多功能廳入口

18:30 夜市時間: 大東夜市 (自由參加)

08:30-11:40 高雄燕巢運動公園、漯底山自然公園
11:40-13:00 午餐 
13:00-17:00 巴士前往高鐵左營站及台東

晚餐時間 (自由行動)

野外集合地點: 成大會館

08:00-11:40 鹿野高台、池上錦園、池上大坡國小

11:40-13:00 午餐

13:00-15:20 崙天大橋東側、長良

15:20~ 玉里至台北 (火車16:13~19:48) - option B  

15:50-16:10 玉里大橋 或 玉里運動公園

18:00~ 晚餐時間 (自由行動) - option C  

08:40-12:00 MiDAS 場址參訪

12:00-13:30 午餐

13:30~ 花蓮至台北 (火車13:48~16:24) 

 

註:米崙斷層鑽井及監測計畫: Milun fault Drilling and All-inclusive Sensing Midas project,簡稱Midas

費用

註冊費:1000元 台幣 (含歡迎會議期間的午餐和第一天晚上歡迎晚宴,請於報名表單付款)

野外費用:4500~9000元不等,有三個方案 (含住宿、車費和午餐)

Option A 只參加3/15早上野外 (不含當天午餐) 

Option B 參加3/15, 3/16 兩天野外,於台東住宿一晚 
B1: 3/15-3/16 Fieldtrip Fee: NT$4,500  (雙人房)
B2: 3/15-3/16 Fieldtrip Fee: NT$6,000  (單人房)

Option C 參加3/15, 3/16, 3/17 三天野外,於台東及花蓮各住宿一晚
C1: 3/15-3/17 Fieldtrip Fee: NT$6,000  (台東雙人房,花蓮雙人房)
C2: 3/15-3/17 Fieldtrip Fee: NT$7,500 (一天單人房,一天雙人房,何處單何處雙?請於報名表單選擇) 
C3: 3/15-3/17 Fieldtrip Fee: NT$9,000  (台東單人房,花蓮單人房)

選擇雙人房床型的您,請填報室友名字。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