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搜尋

學術是高明的政治

  • youb1707
  • 2024年3月14日
  • 讀畢需時 10 分鐘

已更新:2024年4月18日

(鄭懌 本系退休特聘教授)



本文接續及補遺2014年12 月出版之師大物理系系友通訊第24期[學術是高明的政治?]一文(https://home.phy.ntnu.edu.tw/index.php/journal.html#)。


前言

          民國104 (2015)年6月6日(週六)師大物理系假公館校區舉辦『臺師大69週年校慶物理系系友回娘家活動』,64級的系友則為四十週年“級慶”。我忝為召集人,物理系希望我寫一篇感言應景(附錄),刊載於2014年12月出版之師大物理系系友通訊。今年則是地科系“獨立”四十週年紀念,本人為當年地物組創立人,披荊斬棘忍辱負重,地科系辦乃向我邀稿共襄盛舉。十年前我對學術界的墮落與黑暗提出個人看法,希望戳破國王的新衣後,能振聾發聵。可惜十年過去了,學術的公正客觀依然不可期,造假卻蔚然成風,甚至走向企業化經營;詐騙成員涵蓋財團、出版業者、編輯群、審稿人、以及作者,彼此合作無間,形成一個深不見底、牢不可破的產業鏈。此續文只是暮鼓晨鐘,狗吠火車罷了。各位隨緣閱讀。

 

緣起

          民國77 (1988)年秋我以教育部擴大延攬海外學者的身分受邀至地科系客座兩年。條件相當優渥,包括客座津貼、全額搬遷補助(機票、半個貨櫃的行李運送、及免稅進口外國汽車一部)、師大提供免費三房兩廳附傢俱的學人宿舍(位於師大路68巷)、子女可自由選擇任一中小學就讀,以及其他零星優惠。客座期滿後,自行決定去留。留下任教就自動納入編制,接續年資,不需經過任何一級的教評會審核(類似今天的無縫接軌);選擇回僑居地者,仍然補助搬遷旅費。如此優厚的條件主要是當年國家需才孔殷,時局常年不穩(註1)。在那個年代有辦法的人都想方設法移民國外,即使無法移民西方國家,也會去買一個第三世界的護照備用,除了方便出國外,也可讓子女讀台北的外僑學校。在美國沒有居留身分,又不想畢業之後回國的留學生,就一再延畢或重複唸學位,保持學生身分等待機會。或乾脆淪為黑戶,到中餐館或大賣場打零工,期望移民特赦,也不願回自己的國家發展。也有國營事業的高薪技術主管,移民到美加開小餐館或幫華人家庭修理汽車及家用電器維生。比較幸運的是取得居留權之後又有適合自己的穩定工作,不然就走 “內在美” 模式。即內人(現在大家都學廣東人叫“老婆”)和小孩在美國,自己一人回台灣賺錢,補貼美國家用。我不想犧牲正常的家庭生活,更希望我的國家強大,科技進步,不要對列強卑躬屈膝。因此我決定留下,盡棉薄之力;也說服內人辭去美國高薪的工作帶小朋友回來。

註1: 我寄應聘書至地科系後沒多久,有天開車在州際公路(I-86)上,收音機突然插播即時新聞,說台灣的政治強人蔣經國病逝,台灣內部隱含的政治衝突可能表面化。

理想與現實的妥協

          1989年初春寒假期間我赴美接家人來台灣。回程那天是周末,在赴機場的路上,特別開車繞去大兒子的小學,當年他快滿六歲,以為只是去台灣阿嬤家住幾天就回美國,於是很高興的跑進學校,在空無一人的playground自己快樂地玩了一陣子,還在他常跟同學遊戲的一棵大橡木樹下拍了照片。他不知道前幾天媽媽已經幫他辦好離校手續,不會再回來上他心愛的小學了。那一瞬間我突然感到不忍和慚愧,因為自己的理念,而不能讓天真善良的小小孩選擇生活在一個優質的環境(註2)。於是當下決定要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取得平衡,不能以一己之私而漠視小朋友的權益。為了讓他們有更寬廣的未來,我要盡一切可能讓他們在台灣繼續接受美式教育,但也不能忘本放棄中文。於是以天價的學費讓兩個小朋友上台北美國學校(TAS),課後除了學習多種才藝和運動技能外,還特別重視中文教育。雖然小朋友有選修TAS的華語課,內人仍不辭辛苦帶他們上國語日報的周末班及有口碑的國小老師自營的家教班,晚上有機會再由內人與我親自督課補強。如此直到高中畢業才回美升大學。大家可能不知道,美國所有海外學校(XX American School)都屬私立。即使是美國公民也沒有減免學費,台灣更不可能提供所謂的軍公教子女就讀私立學校的補助。如此的生活,精神和財力的負擔可想而知,但讓我們的家庭生活更豐富且有意義。

註2: 當年台灣小學體罰小朋友仍很普遍,只是手段比我當小學生時老師打人的方法人道一點。我小時候老師為了提高升學率,每天都有小考,沒考滿分就以藤條打手背或重甩耳光。在稚嫩的兒童手背和臉頰留下紅紅的印記,久久不退。

 

地科系

          剛到地科系時,所有的研究室、實習室、教室、行政單位,都擠在B棟;地物和海洋共用一間實習室,B406就是當時的系辦。因為空間有限,教師都是兩位加上個人的研究助理共用一間狹小的研究室。系也不分組,師資和課程以地質為主,搭配一些天文、大氣、與科教,沒有海洋和地物的專任師資。雖然當年的地科系寒酸,但學生都很爭氣,很多位畢業後沒幾年就嶄露頭角。我因為有國外大學海洋研究所兩年的博士後研究經歷,所以就負責海洋和地物的專業課程,兼授環境科學和一些數理和電腦的選修課好幾年,如應數、動力、及計算機應用等。當年不稱實驗室而稱實習室是因為沒成立研究所,只訓練大學部學生一些實做的能力,而我一直希望有一個類似歐美大學的研究型實驗室。後來科教中心搬離後,校方將F棟撥給地科系,我才有了一個空間掛牌地球物理實“驗”室。雖然不成氣候,但我偶爾在發表論文時,作者工作單位會加註Geophysical Lab. 居然也吸引不少國外的年輕學者希望來我實驗室實習、升學、或做博士後研究。我不清楚是否搞錯學校,因為每逢出國參加學術會議,特別是在歐洲,與會學者看到NTNU的標誌,常誤認為是 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ttps://www.ntnu.edu/)。在此只能勉勵大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公館校區

          我在師大唸書期間,公館校區正在規劃興建,命名 “師大分部”。第一棟完工使用的建物為男二舍。大一入學時因為我沒“黨證”所以不能住師範生本應享有的免費宿舍,必須自己花錢在外租房子。雖然同學及學長一再勸我入黨換取宿舍,但我不屑為之。因此居無定所流浪了兩年,直到大三當了師大國術社長,才能以社團負責人身分住進龍泉街的師大男一舍。之後公館的男二舍完工我就搬到男二舍408室,住到大四結業(註3)。男二舍408 室窗戶面向新店溪,我睡上鋪,躺著就可望到窗外的滾滾濁流,日夜不息,而想到孔子說過“逝者如斯不捨晝夜”。後來到地科系任教時,曾去男二舍追懷年少時青澀的回憶,可惜只見走廊到處是髒亂的鞋子,敗興而返。回想當年,教官沒規定我們鞋子擺哪,但我們的鞋子都自動擺床下。

註3: 當年師大大學部修業五年,四年本科教育加一年教學實習。大四結束只是結業,要實習完成,考核通過才算畢業。實習那一年領正式教師最初階的待遇,實習結束後自動納入編制,男生服兵役期間仍可保留職缺。

 

往事掠影

          我國內研究所畢業後到海軍服兩年預官役後,再教一年書才能申請師範生展緩服務出國攻讀博士(註4)。期間無“黨證”的威脅又再次浮現。傳言很多:包括無“黨證”在軍中會留下不良考核紀錄而無法出國,但我不為所動,可是卻很幸運的遇到貴人。我服役的單位長官是一位中英文俱佳的留美海軍少將石伯華,他由我的背景資料知道我會多種拳術,於是要我在晚點名後的閒暇教同袍練拳。他本人注重養生,也放下身段,辛苦學完整套楊家老架太極。有一回莒光日政治教育輪到我上台演講,我不想講一些陳腔濫調的政治八股,而勇敢的談時局和我心中對國家的期望。結束後在講堂外他叫住我,以大哥一樣溫和的語氣跟我說:鄭少尉,我了解你愛國的情操,但現在我們的黨很亂,我不願強迫你入黨。等哪天我們的黨步上正軌後,歡迎你申請入黨。當時正值美麗島事件,左營軍區風聲鶴唳,軍中每個人忙不迭地表態效忠黨國,他是冒著極大的風險跟我推心置腹講這番話,我頓時感到我眼前這位平時作風剽悍的海軍將領才是真正忠黨愛國,傳承了「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生死於度外」革命先烈精神,令人敬佩的好黨員。

註4: 後來取得博士學位後沒立即回來補滿服務年資,仍然賠償了至少三年的公費。



學術何價

          我從小就希望成為一個學者。當年沒有國中,小學畢業要通過競爭激烈的聯考才能上初中。我很幸運的初中和高中都上中一中(以今天的政治氛圍可能要改稱“台一台”比較討喜)。學校的圖書館藏書豐富不輸大學,我經常沉浸其中流連忘返,那種樂趣今天的低頭族是無法體會的。這種喜歡閱讀的個性,在我幼小的心靈中以為看書增長知識不只是一種享受,也可成為令人尊敬的學者。等到真正走上學術這條路之後,才知道只對了一半。如果只是學習和傳授知識,不去創造知識,在大學工作頂多成為一個稱職的教書匠,離學者的目標尚遠。大學的任務就是傳承專業知識(教學)和創造知識(研究)。後者不只是挑戰,而且壓力大風險高;只要最後一關(發表論文)沒達陣,所有的心血付諸東流。挫折疲累之外,可能升遷無望,甚至工作不保。這種殘酷的壓力存在於每個位階,職級低的擔心飯碗;職級高的憂慮自己研究團隊和實驗室的存亡。於是鋌而走險、結黨營私、近親繁殖、無中生有、以假亂真、指鹿為馬、皮厚心黑等等,各種江湖技倆充斥學術市場不一而足。外行人只在意抄襲 (copy)或剽竊(plagiarism),但這只是小惡,而且很容易露餡。最令人髮指的是捏造(forge)論文、審稿造假(peer review fraud)、跟掛名作者(authorship issues, 即沒任何貢獻,但以實質利益換取或以權勢取得掛名)。前二者有專門的論文工廠(paper mill)提供全套服務;後者除了有專賣店幫客戶代寫論文外,也有跑單幫在網路社交平台叫賣,或學術機構內部的陋規使然(小弟有研究成果,眾大老都要分一杯羹)。上述這些骯髒論文若被發現且證實,多半會被下架(retracted)。根據IFLScience (https://www.iflscience.com/) December 19, 2023的報導,單就 2023 一年,全世界就有至少一萬篇論文被下架。歷年來被下架的論文大多是生醫學門,因為其研究結果除了影響人類的生命安全至深且巨之外,主要是牽涉到天文數字的金錢得失。科學家或醫生背後的藥商、金主、或政治團體可不是吃素的,互相抓包理所當然。事實上,學術界跟任何社群一樣,沒有比較清高。能力強、工作努力,不見得有等價的回報。有政治力的加持、主流派系護航、媒體的關愛,才能事半功倍,甚至無中生有。任何學術獎(包括諾貝爾獎)都可能有背後的影舞者在操控或口袋名單。各位可用關鍵詞如 “Nobel Prize controversies” Google一下,保證讓諸位目不暇給。當然,主其事者會開放極少的名額供不知情的學者競爭,以備東窗事發時得以狡辯。可笑的是,每逢社會有重大議題時,民眾都希望聽學者的意見、請學者指引方向、主持公道,完全不細究這些學者是何專業或立場,病急亂投醫,無異緣木求魚,問道於盲。

  上面提到“媒體的關愛”對學術的影響,有些學者可能不認同,更不會利用媒體成就自己的學術聲望。歷史上不著痕跡成功運用媒體的科學家非愛因斯坦莫屬。這個因種族迫害逃離德國的猶太人,卻在他的旅遊日記中多處以偏頗的種族立場侮辱歧視對猶太人友善且極端崇拜他的中國人,忘了他本身就是種族主義的受害人。更令人不解的是,他對侵略屠殺亞洲各國人民的日本人卻景仰讚賞不已。定居美國之後,才轉變立場,幫黑人(現在稱非裔)說公道話。是否真心悔過不得而知。我推斷愛因斯坦可能懼於敢衝敢撞的黑人就生活在美國各地,為了己身安全,不得不表態同情黑人。他由於會搞笑而成為媒體的寵兒,所以一直沒有記者揭露他的醜惡內在,直到 2018年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才有相關報導(註5)。

  愛因斯坦能有物理學界的大師地位,媒體功不可沒。他以質能互換理論一舉成名,可是該理論是累積眾多的物理學家研究的成果。之所以會變成他的專屬成就,主要是他在 1946 年以淺顯的類比方式(an explanation for a general reader by analogy)發表一篇給一般讀者了解質能互換的科普論文(註6, 7),以他跟當時美國政界的良好關係,加上媒體的大肆宣染而囊括所有的榮譽。政治或許骯髒;媒體或許膚淺,但缺少二者之奧援,學術一途只能自求多福了。

 

註5: Einstein the Anti-Racist? Not in His Travel Diaries - The New York Times

註6: Schilpp, Paul Arthur (1970). Albert Einstein: philosopher-scientist (https://www.worldcat.org/ocl

c/134995)(3d ed.).

山中無歲月,卻問江湖事

  民國106 (2017)年我屆齡退休,孩子們散居海外各地。我的身分由美國人的爸爸,晉升為美國人的阿公,進而升級為美國人和英國人的爺爺。孫輩添了兩個歐亞混血(Eurasian)(註8)的小朋友。我和內人則是法定的弱勢“獨居長者”(註9)。生活步調變緩,作息隨興。但念及大半輩子累積的專業能力及部份尚未處理的資料和野外數據,若就此荒廢,殊為可惜。於是為興趣而做學問,繼續我的研究工作。但客觀環境困難重重。最主要的是退休之後經費、人力、資源停格在2017年,連最基本轉換IP的VPN校方都禁止使用,遑論其他軟硬體的支援。我只好靠自己,幫一些大出版集團審稿或加入編輯群,以取得閱覽期刊的權利,或免繳論文出版費以便繼續發表論文。我宅心仁厚,論文作者的單位仍註明師大地科系,幫忙師大增加在大學科系評鑑時的積分,期盼有朝一日媒體不再談“台清交”而改稱“師台清”(典故請詳附錄:師大物理系系友通訊第24期 [學術是高明的政治?] 一文)。

註8: 我兒媳世居英格蘭北方Newcastle Upon Tyne。在台灣稱我孫子中英或台英混血都會被貼標籤,說美英混血則無血統意義。其實這問題美國人早就有方法解決:就是避開國籍,改以族裔稱呼。歐洲族裔和亞洲族裔的後代統稱Eurasians。

註9: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定義「夫與妻同住且均年滿65歲且無直系血親卑親屬居住臺北市者,列入獨居」。

 
 
 

Comments


  • Facebook
  • Instagram

​© 2023 by INDUSTRIAL DESIGN.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