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用生命感動生命
- youb1707
- 2024年4月6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已更新:2024年4月18日
(謝隆欽 89級)
如果,我們的地科課有感動到一些生命,
都要感謝師大地球科學系,豐富了我們的生命。
感謝師大地科系籌辦40周年系慶,帶我們回顧這些年來的我們,細數那些從「公費」到「自費」,從「師培」到「研究」,從「求學」到「教學」,從「一開、二關、三躲避」到「趴下、掩護、穩住」的時空切片。
我在高雄左營長大,高中地科老師是70級的謝俊駒老師。井底之蛙不識1694年曾有山腳斷層陷落,跳到330年前曾經陷為巨浸的漶為大湖,在臺美「聯合作戰中心」(Since 1954)所在的蟾蜍山下,入學師大地科系(Since 1984)築夢。就此徜徉山水雲天,用教育捍衛地球。
大一第一次野外,是李春生老師的普通地質學,帶我們到陽明山。懵懂的我,訝異的不只是火山地質,更驚奇教授出野外竟是如此健步如飛!古生組的白沙屯野外,見識到更新世頭嵙山層密集的扇貝,也略能領會,為何早坂一郎博士(1891-1977,臺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部地質學講座教授)會將過港貝化石層列為天然紀念物。還有天文組學長開車幫忙載望遠鏡,讓我們能輕裝從埔里租機車,直上3275公尺高的合歡武嶺,在零下二度的銀河星空下,練習摘星。

大二劉德慶老師的礦物與岩石學,帶我們趴在宜蘭蘇花公路的山壁上,見識中央山脈東側的變質雜岩;林政宏老師的大氣測計學,則帶我們到墾丁紀錄落山風,到東港大鵬灣施放探空氣球。我也開始在系上地科展及國術社擔任攝影組,在那要為相機裝底片的年代,常在臺大校門口的飛影彩色沖印店,與系上專精天文攝影的學長不期而遇。


大三米泓生老師的古生物學,帶我們到恆春四溝採集化石,淘洗有孔蟲。同時擔任師大國術社第33屆社長,寒暑假都在桃園復興角板山上擔任集訓總值星。下山後抽空搭乘海研二號,在臺大海研所唐存勇教授、劉倬騰教授及海洋大學許明光教授指導下,在基隆北邊100公里處參與內波的觀測,不暈車的體質首次體驗暈船的難受,下船後還暈了地球好幾天……

大四在許瑛玿老師和張俊彥老師的指導下,開始學習撰寫教案,也隨登山社的室友登上南湖大山,在南湖主峰下見識U型的冰河圈谷。921集集地震之後,我們也輾轉奔赴臺灣中部災區,不只看見眼前拔地而起的斷層高崖,也看見地震撕裂的天上人間。


畢業後返鄉在雄中實習,也到墾丁國家公園(Since 1984)擔任解說志工。在高位珊瑚礁台地上,向遊客解說曾經滄海;也在點點繁星下,解答遊客「為何星星有的偏紅,有的偏藍?」的疑問。實習期間高雄三民高中、中正高中有兩位地科老師請產假,因而每週飛車於三所學校支援。也在臺南陳宗元老師的召集下,我們一群南部的地科實習老師們,組織了一個教師甄試讀書會,在嘉義、高雄的師兄弟定期會到臺南讀書討論,我負責「教育心理學」,其他伙伴則負責「教學原理與技術」、「輔導原理與實務」、「班級經營」……在「教師社群」一詞尚未熱門之前,我們就在共備了,這也是後來「雄師地科教育團」和「Earth WED地球星期三」的緣起。
實習後在金門服役,睡在130 Ma(一億三千萬年前,中生代白堊紀)燕山構造期的花岡岩洞裡,早晚點名時親身體驗中國沿岸流帶來的苦寒冷冽,以及春天的平流大霧封鎖機場,也訓練士官們用乾溼球溫度計測量彈藥庫房的相對溼度;夜行軍時,帶著全副武裝的同袍們抬頭認識冬季大三角、火鳥星雲、昴宿SUBARU,用閩南語輔以比手畫腳地解釋「動如參與商」,不意間還聽到一位多處刺青的廟堂弟兄若有所思地開口說:「這個世界嘛是真奧妙~」

退伍後到許瑛玿老師研究室擔任研究助理,也同時到麗山高中支援代課。新學年就讀高師大「科學教育研究所」(現已更名為「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也支援學姊進修留職停薪的課務。每週三12:00在燕巢古亭坑層的泥岩惡地下課,13:10就要趕到50公里外的現代沖積層上課。甫下課就需沿著國道10號的高架道路下騎車狂飆,偶遇MCS(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中尺度對流系統),在溼滑的車陣中,想騎快又不敢騎太快,怕七天後才能回家的身心壓力,流淌在安全帽裡的,已分不清是雨水、汗水還是淚水。

走闖各地教師甄試,幸蒙屏東來義高中收容,清晨南北大武山的日出和雲瀑,驅車到潮州斷層帶上課。經地科系四年的洗禮,在大自然中學習自然,是再自然不過的事。這也讓我執教時很自然地會想帶學生出門。面對眼神很深邃、上課很想睡的學生。為了讓他們保持清醒,我會利用月考後的一節課,帶學生離校出走,探訪附近的無人雨量站,以及1923年啟用迄今仍穩定供水的二峰圳;或是每個月的第三個週六,和同學們相約搭著火車到臺南市的南區氣象中心聽地科講座;偶遇萬丹泥火山不定期活動,也載著科展學生前往見識甲烷氣的猛烈噴發。懂得看,才看得懂。願世居山林的同學們,不只識得天地大美,也解得Vuvu祖靈的寂寞心靈。
適逢課程綱要改朝換代,高雄女中承辦了「基礎地球科學學科中心」,新店高中承辦了「地球與環境學科中心」(後來改為「海洋教育資源中心」,現由海洋大學「臺灣海洋教育中心」承辦),感謝執秘老師的邀請及歷年助理朋友的辛勞協助,讓我能向各地的優秀地科老師們學習,共同研發課程。期間也感謝屏東輔導團朋友不嫌棄,邀約到各校辦理研習;也因緣際會地入闈大考中心12天,協助學測審題。2008年1月起也將走訪各地的看見,製作分享每月桌曆,讓教室裡的同學們也能跟隨地科老師的腳步和視野,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見多識廣。或許多年後學生們對地科課程的印象早已雲淡風輕,但在老師每月初的分享與提醒之下,應至少能知曉朔望兩弦是看月亮盈虧的陰曆,廿四節氣則是看太陽在黃道上依時序遞嬗的陽曆。

在屏東平原東西兩端低空飛行了幾年,再考到高雄半屏山下的中山大學附中,從山區到市區,面對新的學生特質和升學需求,讓我重新經營與省思教學,也為同學手寫推薦函。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我找了幾位高雄的熱血老師一起課後讀書討論,感謝鳳山高中陳國峯老師為大家成立了「雄師」Facebook社團。後來外縣市的老師也表示希望能線上參與我們的共備,2016年進而開始經營「Earth WED地球星期三」線上社群,盼以每週一文的更新頻率,為地科人誌念地科事,讓各地朋友都能跨越時空,享用地球科學資料庫,也構建地球科學博物館,形塑地球科學年鑑。2017年再與幾位社群老師和地科系的大學生們,辦理了「實探紀行」戶外探究與實作課程。
2019年再逢十二年國教上路,揭示「素養導向」和重視「學習歷程」的新課綱,再次衝擊全國師生。在設計108課綱「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時,也很自然地規劃了「實探紀行」(戶外探究與實作)。感謝中央輔導團朋友的引薦,教育部派了一組攝影團隊,跟拍寒假四天三夜的「天地會」(讓學習回歸人在天地間的探索)環境教育營隊,製作地球科學主題的活化教學微電影。
2024/4/3花蓮發生Ml 7.2強震,隔天開著四輪傳動的SUBARU前往勘災,在國道10號的高架道路上,心念著高架道路下,是否也有年輕人正為了趕課在飆車?啟動輔助自動駕駛,鬆開油門,讓AI科技代勞,多隻腳幫我維持穩定車速,多雙眼幫我保持安全車距,讓我更有餘裕地專注路況。大學畢業多年,世局已然萬變,我也從在高架道路下趕路(on the road),轉而在高架道路上感受路(on the way)。剛從左營站出發的臺灣高鐵列車就在近旁低空飛行,車上載了多少年輕學子正漂向北方築夢?在講台上陪伴學子築夢的路上,我的地科課是否夠入世,真能助益到他們的現在和未來?
「老師好,好想念你的地科哦~」
「老師,我以後也要像你一樣,當個好老師。」
「老師,我要當你的封面!」

耕耘數年,欣見許多同學喜愛地科,投身地科,一起捍衛地球。

如果,我們的地科課有感動到一些生命,都要感謝師大地球科學系,豐富了我們的生命。
謹此祝福,生日快樂!
Earth WED地球星期三
環境教育曆(2008年1月迄今)
基礎地球科學學科中心
臺灣海洋教育中心
實探紀行——戶外探究與實作
活化教學微電影——用教育捍衛地球
Comments